艺术微课堂第50期|穿越时空的守护者——元圣宫石狮探秘
大家好,欢迎踏入今日的艺术微课堂之旅!今天,我们将携手漫步于校园深处,揭开那座古朴而神秘的古建筑——元圣宫的神秘面纱,特别是元圣宫内的那对静默守望的石狮子。它们不仅是校园岁月的见证者,更是历史与艺术交织的瑰宝。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石狮创作年代的疑问,一同走进牛栏山一中,穿梭于历代石狮造型的演变之中,感受历史的深邃与艺术的璀璨。

一、元圣宫:历史的低语
元圣宫,这座承载着岁月风霜的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初名“真武庙”,是供奉真武大帝与玉皇大帝的道教圣地。康熙五十五年,因知县之倡议,庙名更改为“元圣宫”,寓意深远。历经数次修缮,如今的元圣宫不仅保留了明清建筑的独特风貌,更成为了探索历史与古建筑的珍贵窗口。

二、石狮之韵:艺术的瑰宝
元圣宫石狮
步入元圣宫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大殿前院落中那对气势磅礴的石狮子。它们身姿挺拔,姿态威猛而不失优雅,造型栩栩如生,是北京地区石狮中的佼佼者。这对石狮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研究古代石狮造型演变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三、石狮造型的历代演变
古代石狮的造型演变,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映射出各个时代的风貌与社会变迁。
东汉时期,作为石狮造型的萌芽与探索阶段,其形态独特地融合了狮与虎的元素,展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狮虎混合体风貌。彼时,狮子初入中土,鲜有人亲眼目睹其真容,故雕刻家们多依赖口耳相传的描述,以猛虎为蓝本,融入个人遐想与创意,巧妙运用夸张与神化的艺术手法,赋予石狮以威武、悍烈、凶猛、强健的非凡气质。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雕刻家们对狮子形象的深刻理解与精妙诠释,更在无形中透露出当时社会对这一外来猛兽的敬畏与好奇。
四川雅安高颐墓石阙前石狮
高1.1米,长1.9米
东汉时期的石狮多为立式行走状,雌雄不分,只有少数为蹲坐式。石狮艺术造型,体现在统一的封建国家统治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大度气派。它的造型变化,也反映了国家统治由盛转衰的走向。
东汉石狮共性方面:
造型:大都呈立式行走状,运动感强;昂首挺胸,筋骨明显。
创作手法:重写实,重神韵,首尾呼应,肢体协调。
艺术风格:矫健质朴、雄健挺拔。
东汉石狮艺术开辟了中华石狮艺术先河,谱写了石狮艺术史第一页,显示出当时的民族精神,为后代石狮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玄学的兴盛、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影响的扩大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面貌呈现多元化的趋向。石狮雕塑也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石狮雕刻,不局限于陵墓建筑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涉及。如南朝传统的陵墓石狮居多,北朝由于佛教艺术的发展,则以护法石狮居多。
与东汉时期陵墓石狮相比较,南朝的石狮雕塑的发展和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整体上看,南朝的石狮雕塑多以狮子作为原型,而且体量扩大,威武凶猛,更能反映其镇墓力量。
姿态上,南朝石狮多为“S”形,但头颈部后倾更明显,前胸也更突出,屈曲程度增大,多呈行走状,应有征伐四方、无往不利之意,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图。
萧景墓石狮
高3.5米,长3.98米
身体细节上也有所不同,首先在腿部,到南朝时,石狮后腿与前腿的差距逐渐缩小,臀部上耸的程度有所下降,头部与胸脯却更向上挺昂,表现为一种向后朝站立或蹲坐的陵墓石狮过度形式。而足趾形状上,南朝的石狮足趾则完全演变为四爪或五爪造型,更显威武之势。
纹饰上,南朝时期石狮不但在肩部饰翼,且翼端通常分成3——6支不等的羽翎,有的翼根饰有鱼鳞纹。胸部大都饰有勾云纹。
北朝时期的石狮雕塑在数量上有了更多的发现,东汉以后佛教开始兴盛发展。由于佛教的盛行,此时的石狮多出现在石窟和造像碑中,墓葬前神道两侧的石狮雕塑存量极少。造型复杂多样,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七窟护法狮
北周汉白玉蹲狮
第一,佛教石窟中的北朝石狮雕塑,多伴随在佛、菩萨造像左右两侧,表达了听经护法的寓意,通常都不是佛像雕塑的主题。而墓前石狮与佛教石狮属于两个不同的造型系统,墓前石狮仍可见东汉时期石狮雕塑的遗风,无论从功能、造型还是装饰上,和佛教艺术中的狮子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第二,石狮造型写实,挺胸昂首,一改之前的行走状,前肢直立撑地,后肢弯曲,臀部贴于地面,逐渐从立式转向蹲式。体量较小,体态由之前的瘦削向圆实饱满转变。面部写实而类猪、狗,不太注重面部刻画。胸部鬃毛由下垂演变为向头部两侧上扬飘动,鬃梢有螺壳卷曲状演变为旋形卷,尾端逐渐分叉。石狮造型多驯服乖顺,表情渐失威严,动态活泼,富于变化。
第三,与南朝石狮相比,北朝石狮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基本不雕刻羽翼等神话的装饰。究其原因“从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看,狮子的自然真实形象和传播狮子形象的佛教艺术,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步由西北向南方延伸的,愈接近西北,西域味和狮子的真实形象越浓,愈接近南方,中国传统的神兽味越浓。
唐代为狮子雕刻的兴盛时期,单是唐陵中大型石狮有70多对,其石狮造型依然可以划分为陵墓石狮与佛教石狮两个系统。初唐时期,石狮雕塑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传统风格和雕刻技法,尚未形成唐代自身的雕刻特征。盛唐时期,唐代石狮的典型风貌已形成,多呈蹲踞式造型且气势宏伟。头部硕大、颈部鬣毛呈螺卷状,技法更显成熟,且加强了细部刻画。唐代晚期的石狮雕塑日趋粗疏,随着时代的推移,狮子造型愈显体态无力、线条松散,前腿后收,身子往前倾,渐失其雄伟风格。
唐顺陵石狮
高3.55米,长3.45米
从整体形态上看,唐代石狮体量较大,体型饱满而稳固,有走狮和蹲狮的区别。走狮动势越来越小,并逐步向静止站立演变;造型愈加圆浑饱满;而身体比例愈加协调。蹲狮前肢逐渐后收,身子往前倾;狮头越来越硕大,几乎占了整个体积的三分之一;由“吐舌”狮相向咧嘴露齿转变,成为中国式狮子雕塑的一个明显标志;气势由雄健强壮、威严豪迈到后期转变为体态无力。
唐乾陵石狮
高3.02米,长2.23米
永裕陵石狮
北宋午门石狮
宋代石狮,以其温婉内敛之姿,悄然替代了唐代石狮的昂扬霸气,完成了从陵墓神兽至镇宅神兽的深刻蜕变,逐渐融入民间,成为广泛分布于宫殿、寺塔、宅邸及桥梁等建筑之上的守护神。这些石狮不仅承载着镇守护卫的社会功能,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雕刻仪卫的安置上,宋代大体沿袭了唐乾陵的规制,而遗存至今的宋陵石狮共计六十三尊,它们或屹立,或蹲踞,高度多介于二至三米之间,个别更是超越三米之限,虽体量较唐狮略显小巧,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亦不复唐狮之壮阔,但在细节雕琢上,宋代石狮却展现出了超越前代的精湛技艺。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宋代石狮尤为注重表面的装饰艺术,胸颈间常饰以项圈、串铃与锁链,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石狮的生动与趣味,更使其形象显得尤为驯服与人性化,透露出一种历经驯养后的温顺与和谐。此外,石狮表面细腻的纹饰与流畅的线条,无不彰显着宋代工匠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与深刻理解,使得这些石狮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
元代帝王死后都运回发祥地蒙古安葬,十分隐秘,迄今未见留存的帝王陵墓级石狮,给元代石狮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从一些民间的石狮遗迹基本可以窥见当时石狮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元代尚右,以右为尊,所以从汉至唐宋,乃至明清,石狮都是雄狮在左,雌狮在右。而元代则刚好相反,雄狮在右,雌狮在左。此外,元代石狮头部大多没有毛发,多从后脑开始向下,或披发,或从螺髻状,和当时元代人的发型如出一辙。石狮背部在雕刻时开始一反前朝的壮硕丰满,而是在背部突出骨骼的刻画,筋骨凸显,更有矫健力量之感,跟元人来自马上的游牧民族不无关系。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同时从有关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时住宅门前置看门石狮已蔚然成风。
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意珠心境”殿前对狮
明十三陵石狮
天安门石狮
明清石狮造型更加复杂且完全走向程式化,狮形端庄敦厚,温良驯顺,已失去了之前的威武。整体比列更加均匀,对细部的刻画增多,如四肢有对肌肉起伏的刻画,头上多有卷毛,像烫头一般。石狮身上的装饰进一步增多,底座的装饰也更加繁琐,同时按照其功能不同,也有了宫廷石狮和民间石狮之分,前者做工精巧,装饰华丽;后者朴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特别是到了清代,石狮在工艺上更精细、繁缛;刀法上更圆润、华丽;线条更柔美、流畅;表情更温顺可爱。
清西陵石狮
恭王府石狮
从历代石狮造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种趋势:早期石狮更偏重于真实描绘,突出展现其威猛雄壮的自然特性。然而,自宋元之后,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石狮造型中的装饰性元素和驯服化特征也日益显著。及至明清时期,石狮的端庄驯良、温顺可爱形象已彻底取代了其原本威武雄猛的风貌。这一演变过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石狮造型与时代变迁的紧密关联,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息息相关,互为映照。

四、元圣宫石狮的创作年代推测
推测元圣宫石狮的创作年代,我们可以运用排除法。首先,由于宋朝以前的石狮未出现铃铛和绶带等装饰,且宋朝石狮造型特点为腿长腰细,故可排除宋朝及其以前朝代。进一步分析元圣宫石狮的造型,我们发现其具备元代石狮的某些特征,但元朝尚右,雄狮应置于右侧,而元圣宫雄狮却在左侧,这一细节与元朝习俗不符。此外,这对石狮身躯与头部的比例独特,头大且侧歪,显得威猛非凡,且雕刻风格随意而不拘谨,与清代石狮的繁缛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综合造型特点、现有文献记载等因素,我们初步推测这对石狮可能创作于明代早期。这一推测不仅为元圣宫石狮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深入了解元代石狮雕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结语】
通过对元圣宫石狮的深入探秘,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更透过石狮造型的演变,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这对石狮不仅是牛栏山一中校园内的一道亮丽艺术风景线,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使我们在现代的校园环境中也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校园内更多隐藏的历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后记】
艺术与历史的交融,赋予了校园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不仅成为学习的殿堂,更成为文化的宝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之美,还能深刻体会到历史之重。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未来之路。对于石狮艺术或元圣宫石狮创作年代有不同见解的师生朋友,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留言区分享您的观点,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供稿:艺术中心 张志伟
编辑:孟庆龙
初审:孙道平
复审:田 伟
终审:董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