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教学    健康教育    【心生】心理普查:守护心灵的一道防线

【心生】心理普查:守护心灵的一道防线

新学期伊始,一年一度的心理普查也拉开了帷幕。为了让各位同学、老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心理普查的意义,理解心理普查背后的原理并能够理性看待心理普查的结果,心理老师将带领大家一同来认识它。

Part 1 认识一下相关概念

在介绍心理普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测量。

这里许多人可能会问:心理能测量?心理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测量?测量的结果如何保证有效?

的确,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心理可以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而行为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然后我们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一般的心理测验都有一个或几个量表构成,它们的建构程序是严格的,客观化的程度也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零点,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而心理测量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例如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等,都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

常见的心理测量按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智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前者主要测量人的智力水平,后者多用于升学、职业指导服务(如绘画、音乐、文书才能、空间知觉能力等等)。

上图为瑞文智力测验(节选)

二是人格测验,主要测量人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和各种病理个性特征,比如同学们中间非常火爆的MBTI。

上图为MBTI的几个维度和类型说明

此外在临床和心理卫生工作中,还应用一些评价精神症状及其他方面的评定量表,如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学校的心理普查就是使用科学的心理测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心理普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每学年将会对全体在校学生进行至少一次心理普查。

Part 2 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普查?

由于心理问题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往往需要通过心理普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学校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发现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干预。另外,普查的结果还可以指导学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校制定相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Part 3 心理普查结果谁可以看到?

有些同学可能会担心自己的普查结果被泄露,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这里心理老师要严肃地声明:心理普查工作是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的!心理普查的具体结果只有心理老师或专业人员能看到。普查结果也不会进入个人档案,不影响奖惩、升学毕业等,更不是给同学们记上“黑名单”,而是要为同学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提供参考。

Part 4 如何理性看待心理测评的结果?

心理普查结果不是评判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对当前心理状态的评估。而且普查结果仅供测试者和专业人员参考,并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的工作和判断。如果自己的结果显示异常也不必惊慌,可能是测试期间心情不好或发生一些应激事件导致,但也不宜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可以根据测评报告进行调整或者寻求帮助。对测评或者测评结果有任何想要了解的问题,都可以找心理老师解答。

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心理普查,愿每位同学都能拥有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




附:本学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值班安排

时间:周一至周五 课活时间 & 晚18:30—21:30

地点:载物楼103

人员安排:


供稿: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 张震

编辑:孟庆龙

初审:全景月

复审:赵海燕

终审:董一明

创建时间:2024-11-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