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育之窗    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让人性的自觉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国旗下讲话】让人性的自觉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让人性的自觉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9月28日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在思想家、教育家前面冠之以“大”字,这是古今众多名人里孔子独有的殊荣。他也曾被后世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也因此曾被诬为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今天,站在现实的角度,重新回过头去审视孔子和记录他思想光辉的《论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唯美主义的儒家,没有消极,没有颓废,没有丑陋,只有乐观,只有美丽,只有期待——对学生有期待,对社会有期待,对国家有期待,对未来有期待。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尚中贵和、博爱泛众、勤劳俭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今天,我只选取一点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讲一讲孔子光照千秋的心灵自觉。

有一个孔子借道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天走在路上,见一群小孩在路上玩耍,其中一个小孩在路中央用石头垒起一个城堡,挡住了孔子的车马。孔子的学生子贡便要小孩搬开石头让路。小孩便问道:“自古是城应该让车呢,还是车应该让城呢?”孔子便下车,躬身施礼,说“我们有要事在身,还请搬开石头,借道而行。”小孩仍不以为意,孔子便说,我出一个问题,你若答不上来,就让我们过去。小孩点头,孔子问道:“父母夫妻孰亲?”小孩答道:“夫妻亲。”孔子说:“不对,是父母亲,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自然是父母亲。”小孩立刻还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当然夫妻亲。”一老一小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小孩说到,“我也问一个问题,你若答上来我便借道”。“太阳,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孔子思考半晌,只得承认答不上来,感慨到“少年人实在是了不起啊”,便掉转车头绕道而行。这个小孩就是春秋时期被称为神童的项橐。这是孔子谦让包容的自觉,《三字经》里有记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论语》“微子”一章中也记述了一个孔子游历过程中的故事。一次,孔子的车马行到一条河边,水深岸阔,找不到渡口,便让子路问路。子路向田间耕种的两个农夫询问,当农夫得知他们是孔子一行后,说道:“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问路而不得,还受人一顿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怎么能够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隐居山林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这是孔子勇担社会责任的自觉。

同样,孔子还有着求学问道的自觉。韩愈的《师说》一文中讲道:“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老子这些人贤德上不及孔子,而孔子要向他们学习,正像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由此来看,孔子的精神世界是多元丰富的。在关注修身与入世的同时,他又是一个自觉学习的典范。他从来不将学习视作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看作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快乐之旅,于是就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的学习状态。孔子不但忘食,还忘忧,不但没有什么忧愁,甚至连老了都没有觉察到。他甚至说自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吃着粗粮,喝着白水,胳膊一弯当枕头,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富贵,对孔子来说就如浮云。这正是孔子求学问道的自觉。

在《论语》“宪问”一章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春秋后期,鲁国三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实际掌控着鲁国的权力,架空王室。孔子决心要拆掉三都,恢复鲁国统治秩序,在拆掉两都之后,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公伯寮向季孙氏告密,使孔子的政治理想功败垂成。当时鲁国一个大夫叫子服景伯愿意替孔子杀死公伯寮,孔子说:“公伯寮虽有错,但错不至死,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道能否推行,由天命决定,岂是公伯寮一己之力能影响的。这是孔子仁恕的自觉。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非常多,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的重视。仁为境界之学,在这里“仁”成为了道德品质的总则,说到“仁”就是指内在的精神境界。仁为道路之学,通过“仁”的道路,达到人生的“圣贤”境界。这条道路可以通过学习、外在环境获得一部分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内在自觉之路。这条路就是“正心、诚意、修身”的“仁”学之路。“欲仁得仁”,也就是只有想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

孔子的心灵自觉,更多的体现在《论语》当中,曾有人这样来评价《论语》的地位,“西方人有一部《圣经》,《圣经》之后再无《圣经》;中国有一部《论语》,《论语》之后再无《论语》”。然而,《圣经》深入西方人内心的广度和深度,要远远超过《论语》之于中国人。据统计,中国在国外成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孔子课堂,但,在国内孔子和他的思想驻进了我们国人的内心了吗?孔子的自觉的理性光辉照进了我们的内心了吗?

我想,今天我们站在这位伟人的身旁,不要只是赞美他的伟岸的身躯,更要走进他的内心,领略那份人性的自觉,体味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谦让包容的自觉、担承社会责任的自觉、求学问道的自觉、仁恕的自觉,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反观一下我们的内心,我们想过吗?我们追求了吗?我们实践着吗?如果我们想过,但还没付诸实践,抑或我们实践了,但我们没有一以贯之,那就让我们从此刻起,让人性的自觉之光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讲人:徐立新,牛栏山一中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供稿:李海红

编辑:孟庆龙

初审:孙道平

复审:田   伟

终审:董一明



创建时间:2024-11-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