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育之窗    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学以益才,砺以致刃

【国旗下讲话】学以益才,砺以致刃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创新21-2班的许瀚一,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学以益才,砺以致刃》。

 岁末暮秋,浅冬渐至,弹指挥间,学期过半,下周就要期中考试,请大家迅速调整到备考状态。今天关于学习方法和考前备考,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思考“学习到底是什么”。

“学以益才,砺以致刃”,这句话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关于治学的论述,通过生动的比喻阐释了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指出学习不是盲目的,其目的在于涵养学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强调依靠学习增长才干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要像刀刃那样经受千磨万砺、千锤百炼才能利刃出鞘。如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单凭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过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禁思考,学习仅是为了那一纸文凭的社会敲门砖吗?还是为了终身成长发展?大浪淘沙中筛选出来的人才,比拼的是知识还是学习能力?我们没日没夜地学习只是在单纯地积累知识还是形成自觉学习、智慧人生的习惯?

答案是:知识是基础,积累知识是大厦的根基,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更长远、更重要的是提升学习能力,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智慧。

三毛曾说:学问之道,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领悟、凡事广涵的体认,而不是做一架“念书机器”。获取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在更为广阔的人生大道上,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学习能力才是当代青年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当把在校学习的过程作为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若仅仅把学习理解为谁付出的时间成本更多,堆砌在大脑中的知识更多,那就会陷入“努力却不见效”的死循环。我们往往只盯着眼前的分数,不顾及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培养兴趣、训练持久学习的强大意志品质,而只求“短平快”式的“提分”方法。所有的“速成学习法”都只会带着人们走向一条更崎岖的路。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海市蜃楼,忽略了学习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形成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习目的观,抛弃以积累大量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错误认识。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加工消化所学知识,而不是止步于“听懂了”,把所学到的知识点都“概括化、结构化、程序化”,使其成为学习能力的构成部分。语文学习中,适当积累是必要的,但碎片化的积累是没有尽头的,只有搭建好语文知识体系,才能举一反三、一以贯之。如书中的每篇课文,看似关联性不大,但实际上都紧密围绕着各单元的导语部分进行展开,它提示我们单元学习的重点,因此我们可以在导语的基础上围绕该主题进行积累,形成知识体系。

提升学习能力,也并不比“短平快”的学习培训轻松。它需要强大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制力、专注力、意志力,是自我磨砺与突破的过程。“工贵其久,业贵其专”,从南仁东24年甘坐“冷板凳”,打造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使万里海疆因核潜艇的守护而更加安宁,无不说明自我磨砺与突破,方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其次,坚定而有意志力地进行学习并非蛮干苦干,而是要把握学习规律。

    艾宾浩斯曲线和里德曲线揭示了遗忘的“先快后慢”规律、“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等记忆规律;记忆的“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规律告诉我们要抓住一个时间段的“两头”进行识记…… 学习进展和时间之间也有规律,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先快后慢,进入平台期的累积,到了某一节点后,才会攀升到下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容量去接纳过程中潜在的可能,从容应对所发生的各种情况,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与看待学习中的得与失,缓与急:例如选择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

再次,备考同样有规律方法,我们要在掌握适合自己方法的基础上自觉学习、智慧地学习。

数学备考时不再以刷题为主,回归课本与基础知识、回归课上例题、回归重点专题、关注答题方法与策略,多看看平时易错的题、记一记要求必考必会的知识点、概念、公式。英语备考上,针对性进行词汇复习,构建话题词汇体系;针对自己应知应会但又习惯性丢分、失分的问题,找出拿分的办法,制定可行的答题策略和注意事项,记录在纸面上,考试时多注意……

在不断动脑探索如何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磨砺意志力的过程中,我们提升的是学习的能力,培养的是面对困难动脑想办法的习惯,收获的是真正杰出的、可以不断发展的人格,这是填鸭式教育无法逾越的鸿沟。

学习不是灌满一盆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是求知的热情之火,是灵魂深处的充实和丰盈,是人类于漫漫历史长夜中手举的不息的火把——用知识的延伸以推动文明的向前。学习无处不在,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而不是一个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在考试中证明的、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功课。愿我们都能学以益才,砺以致刃、进学致和、行方思远,自觉学习,智慧成长,无悔地奔跑于人生大道上!


 


发言人许瀚一,创新21级2班学生,班级学委、数学课代表。获2023全国青少年标准化奥赛高中组最佳创意奖,2022北京“小院士”科技教育活动二等奖,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一等奖,23届金鹏科技论坛高中组三等奖。



供稿:李海红

编辑:孟庆龙

审核:董一明

创建时间:2024-01-2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