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一13班的王睿,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半个多学期悄然流逝。这周三,我们即将迎来期中考试,这既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为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方向。因此,同学们不可放松懈怠,在玩物丧志中消磨时光,浪费青春;也不必过于焦虑紧张,将考试视为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应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备考,发挥应有的水平。在由考试为节点的一个个阶段中,积少成多,行稳致远,以达学习之成,而致人生之成。今天我想就考试备考和学习习惯,与大家一同分享。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我看来,我们并非大学问家,却可以把它当做我们立志求学必不可少的阶段。第一阶段,即是我们对前路暂时的迷茫,而我们在成长历程中,能不为迷雾所困惑,站上高处看清远方,明白自己的追求。第二阶段则象征着在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难,只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助我们越过重重阻碍。而第三阶段则是在长久的积累中,量变引起质变,在不经意间,目标已经实现。第三境界的达成,离不开前两个境界的持久付出。这三境界是我们在或长或短的路途中必不可少的足迹。于考试,于学习,更应于人生,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高中学习并非康庄大道,必然布满荆棘与沟壑,我们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而在这其中,支持我们的便是坚定的目标。胸怀豪情壮志,但若只沉溺于这热血沸腾的一瞬,显然无济于事了。因此,我们应该确立小目标、阶段目标,就从日常计划做起,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盲目跟随他人,坚持自己的学习道路,这在备考中也尤为重要。备考前,我们应该列出复习计划,依据自身弱项,明确复习内容,才能让我们在琐碎的细节和繁杂的知识里,更有条理地利用时间,完成任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千年来古人留给我们的教诲。在求学路乃至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耀眼时,可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久久为功,不同的方向对应不同的答案,取决于是否能脚踏实地、广泛积累。脚踏实地,是对基础的夯实,也是学习的态度,不骄傲自大,不妄自菲薄。在考前,再深化基本概念,辨析易混淆知识。广泛积累,看似不能达成立竿见影的效果,却积淀厚藏着广博的素养。比如语文英语这两个学科,常有同学不重视课上的学习,认为起不到应试的效果,其实不然。语文、英语教材的设计渗透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挖掘总结。以语文为例,学习古诗文中积累的文学常识以及扩展的写作背景,都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大作文所用的素材。学习的文言文字词要注意归纳,扩展到其他篇目中。每一次的微写作大写作,倘若不认真对待,写作能力永远不会有突破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高中这个知识和思想愈发深入的阶段,倘若学习只浮于表面,真正收获的如同千万颗针投向了大海,效果甚微。因而,深入学习、善于思考尤为重要。这里的学习与思考,可以是对学科知识与应用的思考,也可以是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于知识,我们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管是哪科,结论或许常常被我们当做考试的救命稻草,但别忘了,一切都结论都有前提和本质,一切答案来源于逻辑推理。无思考的机械性重复和记忆无疑事倍功半,我们应真正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条思维框架。不盲目刷题,对做过的题复盘总结,并进行典型例题分析。考前复习时可以参考平时做过的题,模拟出题,将不同知识点有机调动。对待不会的题,我们要尽量独立思考,对待理科某些解题方法活跃多变创造性试题,对完答案后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生发这种思路,存在疑惑的地方要分析自己在哪里卡壳或出现漏洞,增加思维方式的积累,建立独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于自身,从月考中多反思自省,直面日常或是考试中的缺点,精密调整细节处的习惯。
厚积薄发,未起风时生骤雨;韬光养晦,于无声处听惊雷。当我们眺望远方时,低头看看路,不要忘了每个现在都是崭新的瞬间。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我们应在备考的几天里自觉学习,自觉复习,查漏补缺。考试中诚信作答,不作弊抄袭、投机取巧,以考为镜反思提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之路不止于考试,而延伸于人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应当成为我们求学中对自己的恒久要求。愿同学们众里寻梦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梦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发言人王睿,高一十三班学生。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顺义区优秀共青团员、顺义区“百优”红十字青少年等荣誉称号;在第十、十一届书香燕京征文活动中分获二等奖、优秀奖。
供稿:李海红
编辑:孟庆龙
审核:董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