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名家进校园】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应邀来牛栏山一中讲学

【名家进校园】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应邀来牛栏山一中讲学

12月6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考评卷语文科目原负责人漆永祥教授应邀在我校吉祥礼堂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临场作文写作的应对之策》的报告,牛栏山一中张华礼校长、徐立新副校长、董一明副校长全程参会。牛栏山一中语文大组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春晶老师主持报告会。


漆教授认为个人的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素养最基本的体现。好作文的标准是考生首先要做到写字正确、用词恰当、段落分明、句意完整,其次能做到符合题意,有的放矢,叙述得宜,议论得理。总之,高考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人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活力,写出自我,写出生活,写出青春,写出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

漆教授还指出了考场作文时间有限,很多考生不注意把握考试时间,导致没有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写作,最后难以取得理想的分数。针对于此,漆教授认为考生在平常的练习中,无论前面题的难易程度如何,都要给作文留出足够的时间。

还有在审题时,首先要琢磨命题作文的主题,要给话题或材料作文取个题目,其次考虑如何谋篇,最后用什么来串联全篇,形成一篇整体不错的作文。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考生就要给自己的作文列个简单的提纲,这会起到突出写作重点与及时提醒的作用。

审题不只是在作文,其实做任何一道题,哪怕是填空题也存在一个审题的问题。漆教授一方面以生活为例,如大家拿着菜谱在点菜,点菜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或到网上买一个东西,买一双鞋,买一件衣服,挑来挑去挑花了眼,最后挑了一双鞋,那也是个审题的过程,另一方面漆教授以2010年北大博雅招生作文题《灯笼》(要求写一篇散文)和2013年的北大博雅招生作文题《藤和树》(编写一个小故事)为例,审题经历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总之,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得知写作文不是炫技,不是用了几个成语,用了几个名人名言,背了几条古诗,而是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从一堆材料之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分析问题来解决了问题。

随后漆教授将1977—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提炼成了二十种类别,有铺叙记叙体、漫画说明体、缩写改写体、讲理书信体等等,漆教授对每一类都进行了详细地点拨。通过漆教授将作文分类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平常练习中要有归类的意识,每一类的材料作文有不同的针对方法,正如漆教授所说:“接下来的考场上我等于是有枪、有炮、有子弹,我就可以打这个仗,我就不紧张了。”

最后漆教授着重谈了“对高考作文题目应有的态度与方法”。学生对待高考作文题的态度应是认可并且配合,无论什么题目都能写,而且能写好,才算真本事。高考是一场规模化、规范化的考试,跳脱恣纵与毫无顾忌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与误判。无论什么题,一般而言议论文和记叙文都可以写,都要将文章写得接地气,说人话,讲自己,谈生活,小事情,大事件,家国情怀,个人感悟,都可以讲。无论写什么,都不能偏题和跑题,要尽最大可能施展自己的拳脚,将所学所思尽情展露。作文皆从模仿始,将二十类作文,每种学习两篇,仿写练习两篇,熟读深思,认真体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此外,还要注意作文题的字数限制和错别字的要求。

在讲座的末尾,漆教授回答了学生的现场提问,解答了学生写作的困惑。整个讲座中,漆教授以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视听盛宴。此次讲座以临场作文写作这一核心展开,讲座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事例详实、分析透彻,有理论深度和实践维度,展现了漆教授深厚的科研功底、独到的学术洞见以及多年的北京高考阅卷经验,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和教育效果,精彩的报告赢得了在场同学们久久不断的热烈掌声。

最后,王春晶老师以“三字诀”为本次讲座总结,即“好作文,标准轻,时间紧,任务重,平时练,不放任,现场写,审题精,列提纲,断分明,学语文,新先行,出主意,想办法,真思考,深点评,就事实,讲道理,红灯笼,胸中情,得满分,北大请,行不行”,并对漆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诚挚的感谢,现场掌声如潮。


【听后感】



为真情上书,泼墨挥毫

——北大漆永祥教授讲座听后感

22创新(1)班 刘亚宁

我们写什么?我们为什么而写作呢?

我们用写作来记录我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可以只是一只飞翔的鸟、某天的夕阳、一声亲切的问候,也可以是路灯下与地球约会的孤独路人、蹒跚单薄的老者浑浊的双眼、学生时代少年不顾一切的奔跑。我们还用写作来记录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这个感受可以是最简单的开心与悲伤,还可以是以史为鉴知兴替的震撼、相见难时别亦难的不舍、体会世人真善美的感动。

写作应该写我们真实的平常的认识和情感,它没有门槛和限制,质朴的语言和华丽的词藻都可以在纸上绽放生命力。“一个好的写作不一定要有高大上的排比句和名人名言,真情流露的笔下才能写出好文章。”漆教授这样说。

我们用写作与他人共鸣,与世界对话,与内心深处的自己交谈。深入生活,观察世界,设身处地的体验情感,才能找到最真实、最细腻的描写,才能让语言在岁月长河沉淀,在时光流逝中永葆青春,才能展现文字经久不衰的魅力。

“学写作,心先行。”一字一句赓续文之脉搏,笑看世间芳华如歌。



反义词与近义词

——从漆永祥教授的讲座听到的启示

22创新(2)班 唐一帆

听完北大漆永祥教授的讲座,我对“黑与白”这类辨析反义词的议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类议论文中,明确论述核心要点,使用对比突出观点的差异。而在辨析近义词的议论文中,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论述的核心要点,漆教授建议写文章之前先列提纲,提纲要少于二十字,突出每段核心要点即可。另外要通过给两个词下定义来突出对比,所以我们要积累大量的词汇和例子以备用。最后,漆教授强调了对语境的敏感性,语词的选取要符合实际情况和表达目的,同时注重语境的敏感性,选取适合实际情况和表达目的的词汇,是提升写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文之大,其精在小

——听漆永祥教授之感

22创新(2)班 李弈爽

占据三分之一分数的作文,无疑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务必掌握其精髓,千锤百炼。其精华在于内容的选择,而当下的我们大多选取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来充当论据,漆教授说,“判卷人并非在看我们的故事,而是在看一个个他人的故事”。我们经常认为身边的小事不足为奇,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完全吸引不起注意。诚然,若是将身边之事记录为流水账一般确实不可;但,善于发现小事中的细枝末节,聚焦于一件,揣摩出他人难以读到的感悟,这一件小事便可创作出惊人结果。例如,若是将一天从早起床到晚熄灯的每一件事都记录,而每一件事都草草了事,的确做到了真实细节但未做到可感;若是将其中一件事放大,如一次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一次元圣宫之行等,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历史、内容,把握好与题目的联系,提出关键论点,既做到真实又可感。作文素材积累是必然,我们当然也不可以只关注生活而放弃了时事热点的持续积累,但我们始终身处自然万物之中,与每一处都脱离不了干系,将万物之美融汇于作文之中,便可散发出淡淡自然之香,而不拘泥于浓浓名事之堆。

作文虽大,但我们在填充时切记不可就大论大,否则将会谈的大而空,看似提出了多个大道理,实则只有框架而无任何修饰,就如冬日下干枯枯的树与春日下粉红嫩绿的相衬,从未见过光秃秃的树干吸引了无数人的驻足观看。我们必须要做到聚焦于小事,精且细。既将主干支好,也加以各种小色彩的搭配修饰,这样的作文才更鲜活更具说服力与生命力!



供稿:杨剑锋

编辑:孟庆龙

初审:李冬梅

复审:郝向朋

终审:董一明

创建时间:2024-01-2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