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中艺术微课堂|第37期 停杯且听琵琶语
琵琶语
说起琵琶,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定是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手持琵琶与众天兵天将共同降服妖猴的画面。几声有力的扫弦,带有魔力的金石之声震的妖猴头晕眼花,倒于太上老君的金刚圈下。
《西游记》天王琵琶曲
回到现实,琵琶虽不具备神话故事中的法力,但其表现力在民族器乐中也属于佼佼者,既能描绘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
《飞花点翠》(文曲)
也可以表现十面埋伏的金戈铁马。有趣的是,中国现存的两首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描写的是同一场战争——垓下之战。
《十面埋伏》(武曲)
“ 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风华国乐——国乐微课堂》
听杨靖老师讲琵琶的前世今生
琵琶之名源于古代两种弹奏技法。据史料记载,唐朝以前,“琵琶”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有多种形制。如汉代有圆形、直柄、四弦十二柱的汉魏式琵琶,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阮咸。
《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也。”这种梨形曲项琵琶是在南北朝时期由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旧唐书·礼乐志》中记载:“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来尤盛。”这说明,南北朝至唐代,五弦琵琶与四弦琵琶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乐器。
曲项琵琶又称胡琵琶、龟兹琵琶。木制,梨形,曲项,腹大,颈短,四弦,四柱。从莫高窟的壁画、云冈石窟的造像,以及日本正仓院所藏的琵琶,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时曲项琵琶的形状。它所用的弦,有皮弦、鹍弦(鹍鸡筋做成)等。演奏者一般横抱琴用拨弹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有关于拨子的描述:“曲终收拨当心画”,“沉吟放拨插弦中”。
五弦琵琶,亦称五弦,梨形、直项、五弦。五弦琵琶原为手弹,传到我国时,相传在“龟兹乐”中与四弦曲项琵琶一起演奏、交流、融汇,产生了变异,所以有的用手弹,有的用拨弹。但其历史较短,到唐代后期便逐渐衰微了。
目前唯有南音琵琶还保持着汉、唐遗制和横抱弹奏的姿势。
我国目前传承的曲项琵琶,是一件来自西域,落土华夏,并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扎根、开花、结果的乐器。在这个传播、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中,高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推荐聆听曲目:
供稿:艺术中心 张瑞娟
编辑:孟庆龙
审核:董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