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教学    名师风采    学习指导中心名师访谈系列活动第二期 不忘初心育桃李,红艳芬芳满园香 ——访语文特级教师梁继元老师

学习指导中心名师访谈系列活动第二期 不忘初心育桃李,红艳芬芳满园香 ——访语文特级教师梁继元老师

教师是一个学校最宝贵的资源,特级教师更是如此,他们有着渊博的学识,有着严谨踏实的教学态度。走近他们,我们能够了解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走近他们,我们能够汲取更多的学习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本期我们的名师访谈活动,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语文组特级教师——梁继元老师。

用“慎终如始”一词,来形容梁继元老师再合适不过。年过五旬的他,依然坚守在高三教学一线,依然每天六点半前到学校,依然在教学中保持严谨的作风,依然对学生严慈相济……

托电教梁波老师的福,我们的交流得以在一个充满艺术与书卷气息的录播室里进行,在良好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优秀青年教师代表赵彩玲老师和创新21级的同学代表,就自己教学和学习上的问题与梁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生提问一:如何将课外阅读内容转化于试卷上呢?

梁老师:只要读了,就转化到试卷上了。至于转化的方式、路径,因个人的资质会有不同。就像米饭馒头菜蔬,怎么转化为身上的血肉的?吃了,就转化了。课外阅读不必过分功利性。阅读,就要真阅读,心要在焉。要和作品进行第三类接触。

 

学生提问二:语文学习需要积累,阅读,但是对于理科生来说,可能对于一些文学书籍兴趣不大,怎么才能唤醒对语文的兴趣?

梁老师:文史哲是人学,它不挑剔读者。理科起源于文科,二者不会互相排斥。理科生需要打破心中的那个理科的壁垒,不要有分别心,认为那些作品专属立刻阅读,那些作品专属文科阅读。也不要有偏见,认为理科生语文一定比文科生差。事实上,很多次高考成绩,语文最高分是理科生。唤醒阅读兴趣吗?就是读下去,死读下去,硬啃下去。将你自己带入作品,让你的生命在场,最好也有讨论交流。

学生提问三:面对文言文和诗歌,有时会因为文常不熟悉或者字儿不认识,或者理解错误导致对主旨把握不全,这个是单纯靠死背基础还是另有门道呢,基础的夯实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梁老师:记和背,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但不要死,要活。正确理解古诗文,一是要抓住语境,二是要形成语感。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读和大量的背。经典的古诗文,最需要背诵,只有背下来的,才是你自己的。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有两个方法,一是在语境中猜读。二是根据阅读积累认读。读什么可以形成文言语感的积累,最好读经典作品。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比如《古文观止》《左传选》《史记菁华录》《唐传奇》《世说新语》《幽梦影》等。


学生提问四:文言文阅读中面对冗长的文字,难以抓住重点,理解文意,应如何提高呢?

梁老师:问题的解答如上,仍然是提升语感能力,增强语境意识。

学生提问五:学习语文,尤其是写议论文时,常常需要深入思考。但有时有思维惰性,可能想的很少就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去想。怎样才能克服这一点,去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呢?

梁老师: 第一、素材积累阶段的思维深化。从议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增加思维的深度,功夫在平常。这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素材积累。一般来说积累有两种形式:死的积累和活的积累。死的积累,是搬运工样式的,不曾经过思维加工,简单的码放在记忆的仓库里,在写作的时候,不能激活,无法提取。活的积累,是经过思考,对积累材料进行过思维加工,把它变成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处于待击发状态。一旦遇到相应的作文,就可以被激活,从而得到使用。具体的积累方式:重在关注。要关注人物、事物、事理、理念。在阅读素材资料的时候,要有两种读法,一是解释阅读,理解其本意。古人叫做“我注六经”。一种是,解构阅读,实现阅读材料的意义增值,就是古人所说的“六经注我”。

第二、写作构思中的思维深化。写作构思的思维深化,一是要有思维角度,二是要有思维层次。有了这两个方面,思维的深度就提升了。思维的角度,在于拓宽思维领域,思维的层次,在于保证思维的有序性。



学生提问六: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模式化问题,感觉不能充分写出自己的想法,应怎么办呢?

梁老师:作文的模式化,是作文成功的标志。唐宋的散文确立了议论文的模式化。《师说》《原毁》《封建论》《朋党论》《六国论》《留侯论》《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教战守策》,是模式化成熟阶段。


赵彩玲老师提问:每次听梁老师说话都是出口成章,基本上原典的原话都可以直接说出来,我特别想知道您平时是怎么读书的,青年老师如果想提升古代文学文化功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会好一点呢?

梁继元老师:我觉得我能背一些东西,主要是当年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就是我非常有幸遇到当年的高中老师。同时我到了大学中文系的时候,我的古汉语老师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我们把所学的所有文言文都背下来,包括《文心雕龙》什么的,其实我主要是那会打下的底子,并由此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年轻老师读文言文,应该从古文读起,古文和文言文不是一个东西,先秦的文章叫古文,所以才有古文运动。汉朝以后的文章叫文言文,我觉得应该先读古文,先读《左传》。《左传》在我们汉族的语言形成阶段,起的作用非常大。我们能够体会到《左传》那种优美、那种简洁和那种力透纸背的内涵。然后《战国策》可以读一读,《国语》可以读一读,应该从这些个经典读起,就是慢慢读,读两年读三年都没关系,就一点点翻就行。

我之前有个同事是历史老师,他在的宿舍每天翻的都是竖版的《史记》,在我认识他的那几年里,他把“前四史”都读完,所以他的底子非常的厚,别人在玩球、玩牌,他就在那非常安静的慢慢去读,就要有这样的一份心,一份这个很安静的心思慢慢读下去,肯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赵彩玲老师提问:好,特别感谢梁老师的这个回答,让我有更多的信心或者有更多的定力去做这件事。我们知道您不仅是一个好教师,更是一个好父亲,您的孩子非常优秀,是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您是如何平衡家庭和教学工作?

梁继元老师:教学任务是必须得完成的,必须完成这个,这是工作,工作该怎么做就得怎么做。家庭的事情,比如说孩子的教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志向教育、理想教育,他得有个目标才行,小孩他心里有目标,想学习好,其实你都不用过多的去管他这方面的事儿,他或许可能在学业上有一些什么烦心事啊,跟你说说也就也就够了,指导都用不着指导,所以志向非常重要啊,逐渐的让这个孩子的志向清晰,我到底想考什么学校,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这个,他学习就有奔头。至于说家庭怎么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跟所有家庭是一样的,也都是那么过来的。


赵彩玲老师:刚才您说到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的时候给他一个方向,那么我特别想知道如果以每十年为人生的一个节点,您有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是怎么走过人生的这些低谷的呢?

梁继元老师:我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我一直都在学校,就没走出去过,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在学校里,所以我人生的轨迹就是一条直线,没有巅峰,也没有什么深坑,就这么平直的这样教着书,我感觉很平静,就平平静静的教书,也没有更多其他的追求。所以人生没有至暗时刻也没有特别辉煌的高光时刻,就是一般的亮度,就是一般的生活。


访谈结束了,但从梁老师那里得到的启迪与思考却没有结束。梁老师不忘初心以最大的热忱战斗在教育一线,以他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培养了一批批的学子,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这些“桃李”们很多都已经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有了这些“桃李”们,梁老师教育花园满园芬芳!


供稿:学习指导中心    梁宇

编辑:孟庆龙

审核:董一明


创建时间:2023-06-20
浏览量:0